好坏,并不看你写的什么内容,而是看你姓甚名谁,家世如何,父辈是否在朝为官,担任何等职务?
由此可见,官场黑暗到了什么地步。
哪怕俗话说的寒门难出贵子。
人家所谓的寒门可不是那些流啊、氓啊的穷苦百姓。
本质上寒门不过是曾经高门第破落了,连续几代人都没有显赫过,才能被称作寒门。
就算穷到饭都吃不起了,可只要一通禀姓名,言其祖上谁谁谁,照样有一大堆人吹捧。
这才是所谓的寒门。
或许是大唐也觉得这种科举未免徇私舞弊的可能性太高了些,后面逐渐采取了糊名制。
这样一来,似乎有了公平可言?
那就大错特错了。
名字的确是糊了。
可你要是在考试之前,由长辈带着去拜访拜访主考官,这自然是允许的,你要是趁机和主考官增进增进感情,谁也挑不出什么理来不是。
而到了考场上,名字确实是糊了。
可交卷的时候,是你本人亲自呈上去给考官啊。
这么一来,与掩耳盗铃又有什么区别。
可以说,隋唐开始,虽然曾经的举孝廉也好,察举制也罢,都被科考制度给取缔了。
看似公平,能恩惠普罗大众。
但真正施行的好一些,除了唐太宗时期,到了后面,依然成了世家的工具。
你想要做官?
行啊,氏族几等,朝中可有长辈,与谁家有过联姻,祖上出过何人?
都没有?
那你做个屁的官,做梦去吧!
也正是由于人才的垄断,到了晚唐时期,黄巢才会屡试不第,按理说,幼时便能写出“他日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样还不错的诗句来,文学已经不会太低。
但造化就是这般弄人,即便多次尝试,依旧是个落榜生。
或许当初黄巢但凡被科举给录取了,后面就不会再出现什么冲天大将军,也没了“天街踏尽公卿骨”这种惨案发生了。
可惜,事与愿违。
哪怕唐末最后一个有些作为能力,且为人刚直不阿的宰相郑畋,若是没有父辈福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