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的画面。
可偏偏,在权利的面前,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淡薄。
最终李世民没有遏制住心魔,觉得自己不管什么地方都强于大哥,打天下出的力也是最多,凭什么皇位轮不到自己来坐,选择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不管后面自己做的再如何的完美,努力让自己的功绩来洗刷当年的罪孽,那一刻却成了他人生中永远存在的污点。
就是因为自己做的表率。
李世民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再次自相残杀,也不希望再发生玄武门之变。
如果皇位不传给嫡长子,两代人造成的影响,对于大唐未来的稳定是具有破坏性的。
不开好头,只会让未来那些非嫡非长,却又能力优秀之人生出许多不该有的心思。
为了国家的稳定,传位李承乾才是最好的选择。
就是因为种种因素,让李世民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但这在李承乾的眼中,或许就成了父皇放任魏王,想要废除自己的太子之位,心中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自然会有了谋逆的想法。
这不仅仅是为了自救,也是为了临死前把李泰也拖下水。
对于这几个儿子的心思李世民不敢说了如指掌,可对于他们的性格却无比熟悉。
就像故事中李承乾说的一样,如果自己传位给了李泰,难保太子性命。
一辈子都希望儿子们团结友爱、兄友弟恭的他,很难说不忍痛将李泰贬黜,接着另选一位继承者。
那么最有希望的,也非李治莫属了。
在众多儿子中,李世民花费心思最多的,除了太子李承乾外,非魏王李泰莫属。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其他的儿子就没有关注。
其中李恪和李治,就是一众兄弟中较为出色之人。
又以李治更胜一筹。
那么当预选的两位继承人都失去了资格后,他自然就成了理所应当的太子。
想到这,李世民心中又是一叹。
这极有可能,就是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