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嘛……”他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不久之后,吾便要动身前往寿春公干。明日一早,你二人需做好充分准备,随我一同前去拜访郑玄夫子。此乃难得的机缘,万不可错失。”
诸葛亮与陆逊听后,不禁相互对视一眼,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那难以掩饰的欣喜之色。随后,他们几乎同时开口应道:“谨遵刺史大人之命!”
张固笑着摆摆手,随即又向前踱步而去,只留下两位兴奋的少年。
张固也发出会心的微笑,差不多十年之后。自己就又要收获两名顶级大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两个人,一个也别想跑!
……
第二天一大早,张固便带着诸葛亮、陆逊,去面见郑玄。
闲聊一阵之后,将拜师之事与郑玄一说,只见郑玄显得有些为难。像这种拜师,是将二人收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那种。全然不是在露天广场听他讲学的学生一般。
郑玄如今毕竟六十多岁了,说实话,精力已不似年轻时那般充足。况且,接下来最主要的工作,还是整理编纂各种书籍、典籍。进行拓印。
不过既然张固开口,郑玄也不好推辞。特别是诸葛亮和陆逊也算世家子弟,诸葛亮老爹诸葛珪,还有他的叔父诸葛玄,在琅琊郡也是望族子弟。
陆逊所在的吴郡陆家也是名门望族,陆续、陆褒、陆纡、陆康。都是声名显赫的人物。
更何况张固对他的帮助也非常的大,更是一直以子侄礼相待。如今自己身处广陵,一把手亲自提出请求。于情于理,自己也不能拒绝。
况且自己的儿子也来到广陵,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遭遇,和种种打压,说到底正是因为自己无权无势造成的。为父者,终归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个好前程。而只要与张固搞好关系,以后自己的儿子也可以背靠这棵大树,有个更好的发展。
郑玄细细思索一番,最终决定答应下来:“安定既然亲自开口,你举荐孔明与伯言来求学,我自当应允。只是我这边也有个请求……”
张固见老人有点难以开口,于是连忙说道:“夫子开口便是,但凡有求,晚辈自当奉行。”
郑玄缓缓开口道:“我四十才有一子,安定也见过。益恩如今也到而立之年。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