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亦能护佑百姓之安宁生活;
然若论及文化昌盛之所,则应以仁德道义感化众人。盖因此地文风鼎盛,民众多知书达理,以德化人更易深入人心,从而引导社会风尚向善向好。”
他这一番话,可把大家都惊到了。有人直摇头,觉得这跟各家一直坚持的理念不一样;但也有人开始思考,觉得好像有点道理。
孟子与陈相的这场激烈辩论即将拉开帷幕,现场气氛紧张而凝重。
只见孟子面色肃穆,神情庄重,他那双深邃的眼眸紧紧盯着陈相,义正言辞地说道:
“身为一国之君,那可是天下百姓的榜样呢,怎么能放下那高贵的身子,跑去跟普通百姓一起在田里劳作呢?
君主应该推行仁德之政,自己带头给民众做个好榜样,这样才能让国家繁荣富强、长治久安哦。”
孟子话刚说完,陈相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反驳道:
“要是君主对老百姓的苦难一点都不了解,那还怎么去治理他们呢?
只有君主自己亲自去种地,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才能明白老百姓的难处,然后制定出有用的政策法规来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啊!”
孟子听了皱起了眉头,然后大声说道:
“嘿,君主可是掌控全局的人呢。虽然不需要什么事情都自己去做,但得招揽很多有才能的人,用他们的见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要是君主只知道埋头种地,那国家的大事谁来策划?礼仪教化谁来推行?国防的事情谁来负责?”
陈相可不服气,往前走了一步说:“有才能的人当然很重要啦,但是君主如果没有亲身感受,怎么知道那些有才能的人说的话是不是真的呢?就像空中的楼阁一样,没有扎实的根基。亲自去种地,可不是不管理国家,而是更深入地了解大家需要什么呢。””
此时人群中议论纷纷,有人偏向孟子,觉得治国理政本就分工明确;
也有人倾向陈相,认为亲身体验才不会纸上谈兵。
两人有争辩了一会儿,铜雀台上大商纣王,紧张的看着台下,询问到曹操感觉谁会赢。
曹操摸着胡须,沉吟片刻后说道:“这二人各执一词,难分高下。不过吾以为,治国之道,二者需兼有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