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沉沉,上海滩的街巷中,电车叮当作响,洋楼窗户里透出的灯光与路边的煤油灯交织成片。沈洛端坐在沈氏影业的办公室内,书桌上铺满了从日军手中截获的文件。文件纸张泛黄,但内容却震撼无比——关于日军如何以文化为渗透手段,试图通过电影、报刊等渠道影响上海滩民众思想的详细计划一览无遗。
沈洛翻阅着其中一份文件,指尖轻轻敲击桌面。他的目光冰冷而深邃,唇角微微扬起,仿佛早已看透了顾俊与日军的龌龊勾当。站在一旁的张铭吉小心翼翼地问道:“少爷,这些材料真要公开吗?顾俊和那些收钱的媒体必定会拼命反扑。”
“反扑?”沈洛低声一笑,目光似刀,“正因如此,我才必须抢占先机。我们不能再让舆论场被他们控制,否则真相就会被掩盖,变成一场荒谬的闹剧。”他的手在文件上轻轻一压,随即转头看向张铭吉,“去联系几家我们信得过的媒体,把这份材料分发给他们,但重点内容由我们自己掌控,新闻稿必须以‘沈氏影业’的名义首发。”
张铭吉应声领命,匆匆离去。
翌日清晨,沈氏影业的官方报刊《新声》率先刊出一篇长篇报道,标题醒目刺眼——“日军文化渗透上海的真相”。报道详尽地揭露了日军通过投资电影公司、控制报刊内容、资助文学刊物的手段,妄图影响上海文化界的内幕。配图上,一份日军军部的文件盖章清晰,触目惊心。
文章刊出后不到一小时,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不少上海市民拿着报纸三三两两围在一起,神色或震惊或愤怒。那些习惯了顾家控制的媒体,也不得不正视这条爆炸性新闻,部分报社甚至在未收到命令前便转发了此消息。
与此同时,沈洛与苏珈婉的联手更进一步巩固了这场舆论战的主导权。苏珈婉借着自己的明星影响力,在公众面前发声,她以电影人的身份痛斥外部势力对中国文化的侵蚀,呼吁民众警惕,赢得了无数支持。
但顾俊岂是坐以待毙之人?当天中午,顾家控制的几家报纸纷纷刊登文章,试图将矛头指向沈洛,称他“故意捏造事实”“恶意中伤顾家”,更宣称沈氏影业是在借舆论炒作自己。这些文章措辞严厉,配上了夸张的假图片,试图转移大众视线。
“顾俊这条老狐狸,果然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