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恰到好处,精准无比,辞藻绚烂夺目,华丽非常,情感则真挚恳切,直入人心。
在场众人不禁拍案叫绝,连连称妙!
正当众人沉浸于林羽的词作时,徐渭却突然发难:
“林兄此词,格律虽工,然辞藻堆砌,少了几分真情实意,莫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场中气氛瞬间降至冰点。
林羽凝视徐渭,目光平和却坚定:
“徐兄此言差矣。此词中之情,乃林某对大明江山拳拳热爱,对圣恩感激涕零,何来堆砌之说?倒是徐兄,莫要因一时意气,失了文人气度。”
这番话不卑不亢,掷地有声。既巧妙回应了那咄咄逼人的质疑,又不动声色地暗讽了徐渭的心胸狭隘。
众人听了,心中暗自赞赏林羽的应对之妙策,皆在心里暗暗叫好。
徐渭则脸色瞬间微变,阴沉如水,可又寻不得发作的由头,只得强压下怒火,那模样甚是难看。
随着合作的日渐深入,众人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一部能够代表大明文学巅峰的文集。
林羽站出来提议,“应当融入民间故事与百姓疾苦,如此方能展现全大明之真实风貌。”
然而,此提议却遭到部分文人的强烈反对。
“此文集乃呈于圣上与天下文人观瞻,怎可混入俚俗之事?”一位老学究摇头晃脑地说道。
林羽据理力争,“文学之道,当源于生活,民间之事,亦为大明之血肉,若缺此部分,何谈完整?况且圣上圣明,必能洞察吾辈用心。”
在林羽的坚持下,众人开始走访民间,收集故事。
他们看到了战火后百姓重建家园的坚毅,听到了市井中商贩的吆喝与欢笑,感受到了乡村私塾里孩童的朗朗书声。
这些鲜活的场景一一融入文中,使得文集渐渐丰满起来。
然而,就在文集即将完成之际,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意外……
“哎呀,不好啦,部分文稿离奇失踪矣!”
负责整理文稿的小厮惊慌失措地喊道。
众人听闻,皆是大惊失色。
“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人焦急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