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宁静的小镇上,住着一位李公,字着明。他生性慷慨,古道热肠,平日里最见不得别人受苦,总是乐善好施,在街坊邻里间口碑极佳。
有个同乡在李公家里做佣工。这人从小就散漫惯了,游手好闲,地里的农活一窍不通,家里穷得就剩四面墙,连个隔夜粮都难寻。不过,他倒也有那么点小手艺,平日里帮着李公家做些修修补补、打打下手的杂活,倒也做得有模有样。李公是个实诚人,每次给他的报酬都很丰厚,从不亏待他。
日子一长,这同乡家里时常揭不开锅,每当这时,他就会苦着脸,来找李公哀求。李公每次都心软,二话不说,就周济些米粮给他,让他能勉强维持一家生计。
一天,那同乡又来到李公面前,神色有些局促,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开口:“李公啊,我天天受您的大恩,一家三四口才没饿死。可总这么下去,也不是个长久办法。您行行好,借我一石绿豆当本钱,让我做点小买卖,往后也好自食其力。”李公听了,想都没想,就爽快地答应了,立刻叫人给他装了满满一石绿豆。
那同乡千恩万谢,背着豆子就走了。可谁能想到,这一走,过了一年多,他连个影子都没再出现,更别提还豆钱了。李公心里纳闷,找人一打听,才知道那豆钱早被他挥霍得一干二净。李公听了,只是无奈地叹了口气,想着他家里穷,也没再去追究。
后来,李公为了专心读书,搬到了佛寺居住。寒来暑往,三年一晃而过。某天夜里,李公睡得正香,突然梦见那个同乡来了。那同乡神色愧疚,走到李公面前,嗫嚅着说:“李公,我欠您的豆钱,今天来还债了。”李公愣了一下,随即笑着安慰道:“要是真让你还债,这些年我帮你的可不少,哪能算得清呢?”那同乡听了,神色黯然,低下头说:“话虽这么说,可若是替人办事,收了千金报酬,不还也就罢了;但我这是平白受人恩惠,哪怕是一升一斗,也不能昧了良心,何况是这么多呢!”说完,也不等李公再说话,转身就走了。
李公从梦中惊醒,越想越觉得蹊跷,心里隐隐有了一丝不安。
没过多久,家人匆匆赶来佛寺,气喘吁吁地报信:“老爷,昨夜家里的母驴生了头小驴驹,那模样长得特别高大,可精神了!”李公听了,心里“咯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