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的四川又是个皇上关注的大地方。 建文帝的谋臣之一、文学博士方孝孺曾是蜀王世子的老师,方孝孺早年在川时,还被蜀王送上了“正学”的美誉,这是不可小觑的;又有传言说张三丰曾来成都拜谒过蜀王; 再有就是,蜀王“好学”,人缘好,连今上都无比信任。这蜀王就越发神秘了,他和皇上兄弟间不言而喻的微妙就在这里。于是,胡濙入川先到成都拜访了被太祖誉为“蜀秀才” 的蜀王朱椿。
朱椿是太祖的第十一个儿子,洪武二十三年,当燕王已经率大军北征迤都山的蒙元残余势力时,他才刚刚就藩成都。别看他还是个不满二十岁的小青年,那举止容雅、神态俊逸的王爷范儿就已十分到位,到洪武末年、二十多岁的时候,已是个博综典籍、广涉书海 的大秀才了。若是朝廷允许亲王参加科举考试,不敢说他能不能中上状元,得个进士应该是稳把攥的。
太祖在位的最后十年,正是诸王、也就是他的兄弟们在边疆或内地拥兵带甲、炫耀武功的时候,他却聘请了当时最知名的儒学大师方孝孺等人商榷文史,布建学堂,大力倡导文学之风。兴之所至,还亲到府学授课,拿出俸禄资助那些家境贫寒的饱学之士。王爷倡导,官员卖力,几年下来,廪学大兴,川中到处都在习文弄墨,抑扬顿挫,“蜀秀才”更 是名噪一时。史家评论说,明初以来川中二百年不起兵戈,皆蜀王教化之功。话虽有点过, 却也足见以文化人的千秋功效。
行了参见大礼,蜀王赐坐。胡濙的一路感慨忙不迭表达出来。 “臣已到过全国数省,入川之后,一路走来,大城小镇,虽摩肩接踵,然彬彬序礼,文雅有致,蜀人礼教胜于他省,王爷之功实不可没啊!” “也是蜀人好学喜静的秉性所致。”朱椿清爽单纯,腰板直挺,白净的脸上微微有些红晕,眉清目朗,顾盼间流露出几分书生之气,细细端详,眼神中也有着一丝不易察觉的 迷离。
“古语言: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故皇考一边打仗,一边建立府州县学。孤深谙儒典之精要,曾在父皇前发誓,立志要建一个文治的模范国,彰显教化的奇妙之功。故就藩以来,大兴教化,广布朱雀,全省闻风而动。你想,上有皇考颔首,下有各级官员推动,蜀中百姓又渴望太平日子,多方用力,怎能不有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