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跳级进入大三,杨玉的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校园里的桂树刚散发馥郁香气,又匆匆凋零,时光在他忙碌的身影中飞速流转。
清晨,天边才泛起鱼肚白,杨玉便已从宿舍的床上起身。简单洗漱后,他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快步迈向教学楼。一路上,校园还沉浸在静谧之中,只有他的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回响。来到教室,他打开书本,开始背诵人体解剖学的复杂知识点,那些拗口的专业名词和骨骼、肌肉、器官的位置信息,在他反复诵读中逐渐烂熟于心。
课程排得满满当当,从基础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课程,一门接着一门。上午的病理学课上,教授在讲台上展示着各种病理切片的图片,详细讲解着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杨玉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重点。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他立刻举手提问,和教授展开深入探讨。下课后,同学们都纷纷起身休息,他却还坐在座位上,整理课堂笔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午饭时间,杨玉总是匆匆解决。他随便在食堂打了一份饭菜,便找个角落坐下,一边吃饭,一边翻阅着下午课程要用的资料。短暂的午休时间,他也不放过,抓紧时间回顾上午所学,加深记忆。
下午的临床诊断学课程是在模拟病房进行。杨玉和同学们分组,对模拟病人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他态度亲切而专业,耐心地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和生活习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进行体格检查时,他手法熟练、动作轻柔,仔细地触诊、听诊,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初步的诊断分析。课程结束后,他还主动留下来,向带教老师请教自己在诊断过程中遇到的疑惑,老师对他的勤奋好学和钻研精神赞不绝口。
晚上,校园被夜色笼罩,杨玉却还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他在医学书籍的海洋中遨游,从经典的医学教材到最新的科研文献,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为了深入了解某一罕见疾病的治疗进展,他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寻找有价值的信息。遇到外文文献,他一边借助翻译工具,一边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逐字逐句地理解文章内容。
除了日常课程学习,杨玉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讲座和科研项目。学校举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