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5年的华夏金融市场上,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华夏的事件——327国债危机。这场危机的主角是1992年发行的、总量达到240亿元华夏币的三年期国库券,因其期货合约代号为“327”,故而得名。
故事得从1993年说起,那时国债期货交易刚刚兴起,京都商品交易所和魔都证券交易所相继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到了1994年,由于华夏银行提高了储蓄存款利率并恢复了存款保值贴补,国库券也同样进行了保值贴补。但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却为国债期货的炒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大量机构投资者从股市转战债市,多空双方围绕着“327”国债到期价格的预测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时间转眼到了1995年,那时的“327”国债价格一直在14780元至14830元之间徘徊。市场的焦点始终围绕着保值贴补率和是否加息的猜测,这使得多空双方在148元附近大规模建仓,国债期货市场行情异常火爆。
然而,就在1995年2月23日,一场风暴悄然酝酿。那天,财政部发布公告称,“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一直做空“327”国债的皖国证券公司陷入了困境。而原本与皖国联手做空的聊发集团,却在这关键时刻倒戈,改做多头,使得“327”国债价格在1分钟内上涨了2元,10分钟后更是上涨了377元。
这对于皖国证券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按照当时的持仓量和价位,一旦期货合约到期,皖国证券将面临高达60多亿元的巨额亏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皖国证券的负责人关进生铤而走险,在交易结束前的最后8分钟,大量透支交易,以700万手、价值1400亿元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
然而,这场疯狂的交易并未如皖国证券所愿。事发当晚,京都证券交易所经过紧急磋商,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这一决定,使得皖国证券的尾盘操作收获瞬间化为泡影,最终亏损56亿元人民币,濒临破产。
这场危机不仅让皖国证券付出了沉重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