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面前放着大汉朝报,堂下坐着审配,郭图,逢纪,许攸四人。
“你们看到了。”
“这便是刘牧的底气。”
袁绍深吸了口气,眼中满是凝重道:“在此之前,某以为此次取仕,多为各州士人,谁能知道公羊学子占了一大半,士间师消息回传,某还嗤笑刘牧自欺欺人,欲要强抬公羊学子对垒,可尔等见到这朝报之论,有什么想法?”
“陈桐。”
“陈郡,陈县人士。”
许攸神情凝重道:“本是流民之家,得陈王封疆为姓,世代作营户,为陈王一脉提供桐油,故而取之陈桐,传闻他的字是中榜贡士之后,其父取公正之士中的公士为字,同音贡士。”
“营户之子?”
审配头皮发麻道:“仅读书数年吗?”
“嗯。”
许攸点了点头,沉声道:“公羊初设,此人便受恩求学,之后天子在陈国广设学堂,他便结业为授学之师,直至此次大考取仕,方才一鸣惊人!”
“治国安民之道。”
逢纪蹙眉道:“会试问策千乘,他这不偏题吗?”
“非也。”
“此篇鞭策入里。”
审配起身肃然道:“陈桐以管子治国开篇论证,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便是天子问策千乘之家,他从山川河泽剖析地势,广布天下农田事,畜牧事,工商事,其中最重要便是两点,一是道途,二是工坊。”
“继续。”
袁绍神情凝重道。
“种田,成不了千乘之家。”
“故而,工商才是大汉未来的国政。”
“陈桐要以工坊聚乡野之人,使所有人住在城中,更要让所有人参与劳作,不仅仅是务农。”
“城池多了,百姓多了,城中所需货物便多了,更有商业的需求。”
审配继续说道:“他置百业于天下,更要打通路途,漕运,其实这封策论只有两个要点,第一就是开设工坊,依靠工坊建设城池;第二就是修路,开漕运,加快运输的时间!”
郭图蹙眉道:“这与耕田,畜牧有什么关系?”
“供给。”
审配抬眸道:“工坊开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