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间软卧包厢是一号包厢,保留的那两个铺位分别是1号和2号。吴三兵睡上铺,是2号铺,他爬上去,把行李箱放到行李存放处,又调整到正对自己铺位的地方,这个位置就比较安全了。随手带的公文包,里面其实没有什么保密的东西,也没有贵重物品,吴三兵把它随手扔在了铺上。
收拾完了,吴三兵下来,坐在1号铺上。
吴三兵想,这1号铺大概也是保留着用来处理特殊情况的,在“特殊情况”没来之前,自己是可以放心坐在这里的。
那个年代,火车是主要的出行工具,特别是像这样的长途列车,没有不拥挤的时候,想买个硬座票很难,硬卧票更难。相比而言,软卧票反倒是好买一些。坐软卧的人,大都是有些身份的,而且大都是公款报销。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绝大部分人的财力还没有达到追求舒适的水平。
吴三兵这个级别的干部,出差只能乘坐硬座或者硬卧。乘坐硬卧时,需行程白天超过8小时、晚上超过6小时才能报销。他们出差,去程的车票是有保障的,麻烦的就是返程票,经常遇到没有座位的情况。如果路程较长,或者确实携带重要文件或重要物品,也只能找列车长解决,但是超出硬卧票价的部分,需要自己承担。像今天这种情况,吴三兵考虑的是确保安全,自己承担一部分路费也是值得的。
吴三兵打量对面两位乘客,3号铺是一位看上去六十岁左右的男同志,4号铺是一位看上去三十岁左右的女同志。
那位六十岁左右的男同志像是一位知识分子。他身材清瘦,灰白的鬓角,额头和眼角都有明显的皱纹,一副金丝边眼镜架在鼻梁上,眼神温和而深邃。一件干净的长袖白衬衫扎在裤腰里,两只袖口的扣子都是系着的,显示出他的整洁和正规。他坐在自己的铺上,面前的茶几上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红茶,茶香缭绕,让这个小小的空间添了些温暖。茶杯旁边放着一本打开了书,书页略显发黄,显然是一本有些年岁了的书。吴三兵向那本书瞥了一眼,竟是英文版的,不仅对他肃然起敬,这个年代能读懂英文书,那可不是一般的学问。列车重重的颠簸了一下,茶杯里的水差一点溅出来,他调整一下坐姿,依然保持着那份淡定,聚精会神地看他的书。
4号铺是上铺,那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