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的阴霾也必将被驱散。
待他们退下后,我重新坐回龙椅之上,目光望向御书房的窗外。
但是总会有好消息的。左丞相刘文海稳步走进御书房。他身着朝服,步伐间尽显沉稳与干练,双手高高捧着一份折奏,微微欠身,神色恭敬,轻声禀报道:“陛下,吴其平的折奏到了。”
我闻言,手中的朱笔一顿,缓缓放下,接过折奏展开。目光在字里行间扫过,原本紧锁的眉头竟渐渐舒展开来。奏折上,吴其平对高棉郡治理的详细汇报,满纸皆是斐然政绩,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此刻就像春日暖阳,驱散了陛下心头的阴霾。
我看完后,手指轻轻敲着奏折,沉吟道:“瞧这日期,其平应该快回朝了吧?”
刘文海微微颔首,眼中透着睿智与洞察,掐指算了算,恭敬回道:“回陛下的话,依臣推算,明后两日便该到王都了。陛下,臣还听闻,其平大人此次回朝,特意为陛下备了一份大礼,说是天降祥瑞呢!臣这心里啊,好奇得紧,实在想不出会是怎样的稀罕物。”
我微微点头,脸上浮起一抹欣慰之色,感慨道:“自从其平担任高棉郡总督,第一年高棉便能粮食自给自足,第二年更是能反哺中央,今年又逢祥瑞,朕心甚慰啊。”
刘文海连忙附和,神色间满是对我的尊崇。
我话锋一转,神色凝重起来:“乌瑞鑫还在王都协助林墨整军经武,眼瞅着这事就要收尾了。依丞相之见,是继续让乌瑞鑫去蒲甘,还是另选他人?”
刘文海几乎不假思索,或者说这个问题他已在心底反复思量过无数次。他上前一步,挺直了腰杆,条理清晰地说道:“陛下,蒲甘如今局势特殊,仍以军事管制为主。要说最合适的人选,非谭新宇将军莫属。谭将军军事才能卓越,在军中威望极高,若他前往蒲甘,定能将当地事务处理得妥妥当当。只是,调走谭将军,山南重地便少了一员可靠的大将。山南地势险要,关乎国家西部安危,实不容有失。依臣愚见,倒不如让乌瑞鑫再去历练历练。乌瑞鑫年轻有为,在整军经武中表现亮眼,若能回蒲甘做出一番成绩,那自然再好不过;即便不成,届时再换人也不迟。”
我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算是认可了刘文海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