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罩山川,降世灾殃众庶煎。灾患袭来黎庶苦,祸临大地盼晴天。”
我轻声念了出来,略一思索,便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连起来正是“天降灾祸”。
蒲甘旱灾的消息才刚刚传到大理王都,这首诗就出现了,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关联?这里面会不会有蹊跷?我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虑。
我看向高敬之,神色变得严肃起来,问道:“高敬之,这首诗是从哪里来的?”
高敬之听了我的问话,微微低下头,犹豫了再三,似乎在做着什么艰难的决定,好一会儿才说道:“陛下,这首诗……是出自张孝祥之手。”
“张孝祥?”我微微皱眉,心中满是疑惑,“他为何会写这样一首诗,还以藏头诗的形式表达‘天降灾祸’?他最近可有什么异常举动?”
高敬之连忙回答:“陛下,据我们观察,张孝祥最近并无其他异常举动,依旧在学宫正常授课。只是这首诗出现得太过蹊跷,我们也不敢贸然定论。”
我轻轻踱步,心中暗自思量。张孝祥,这个才华横溢的人,他对南宋的忠义之心我是知晓的。可如今这诗的出现,实在让人捉摸不透。
他是想通过这首诗传达什么信息,还是背后另有隐情?是单纯对蒲甘灾情的感慨,还是有更深层次的目的?
“你再去仔细调查一下,张孝祥写这首诗的动机,以及他最近的所有行踪和接触过的人,务必查得清清楚楚。”我看着高敬之,认真地说道。
高敬之领命道:“是,陛下,臣定当全力以赴,一有消息便立刻向陛下禀报。”
我点了点头,又看向沙盘,心中的疑虑愈发浓重。这看似简单的一首诗,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局势。
蒲甘的旱灾本就棘手,如今又出现这样的事情,实在让人担忧。大理国如今发展得越来越好,正处在关键时期,绝不能因为这些未知的因素而受到影响。
“陛下,您觉得这诗会不会只是说蒲甘的灾情呢?”高敬之小心翼翼地问道。看来他也是在试探张孝祥在我心里的份量。
我沉思片刻,说道:“现在还不好说。蒲甘灾情刚至,这首诗就出现,时间太过巧合。张孝祥虽在大理,但他心系南宋,也许他得到了一些我们还不知道的消息,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