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海和俞法晨对视一眼,而后一同起身,拱手说道:“陛下既已下定决心,臣等定当全力支持,愿为陛下排忧解难。”看着他们,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也就是有他们的支持,我这一路才会这么顺利。
翌日朝会当我提出要亲赴成都府参与结盟之时,台下的群臣不出所料的反对。我也耐着性子听完了群臣的意见,只是退朝的时候,我那句“朕心意已决”,那叫一个斩钉截铁。
朝堂上大臣们反对的声音依旧此起彼伏,可我心里早就有了主意,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也没打算费口舌去说服他们。
两日后,我就和南宋使团一起踏上了前往成都府的路。这次出行,我可是做了周全准备。御林军副统领高峰,那可是身手不凡,能徒手打死老虎的人他是我认识的第二个,有他在身边,安全上多了一份保障;
侍中楚启明和杨景宇,办事得力又忠心耿耿,我信得过他们;
还带上了在学宫教书的张孝祥,他才思敏捷,一路上和他聊聊诗词文章,倒也能打发不少无聊时光,更重要的是张孝祥以前可是赵惇的老师,还做了几年南宋的丞相。
当然,一千重甲军威风凛凛地随行,那气势,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我大理国的底气。而暗处,保皇司指挥使高敬之亲自率领精锐,悄无声息地保护着我的安全,有他们在,我这心里踏实多了。
一路奔波,终于到了成都府。南宋的官员把我带到一处府邸,一进这府邸,我就凭借以前在南宋当王爷的经验,心里有数了,这次要见的,肯定是赵惇——我那徒弟的三儿子。
果不其然,在府邸的一处凉亭里,我远远就看到了那个身着龙袍的身影。我一眼就认出来了,他就是当年我领兵救援临安时,来江畔给我送信的那位少年郎,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可眉眼间还是能看出当年的影子。
我大步走上前去,脸上带着笑意,赵惇也快步迎了过来。他看着我,眼中满是尊敬,拱手说道:“先生,多年未见,别来无恙啊!”
我笑着回应:“哈哈,赵惇,好久不见,你如今都已是一国之君了!”说着,我们一起在凉亭里坐下。
我打量着他,心中感慨万千。想当年,他还是个青涩的少年,如今却已肩负起一国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