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抖,但却多了几分坚定与从容。他的观点独特而深刻,赢得了众人的赞许。
我也不知道是他刚才的行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是他的论述让我觉得有所新意,总之我向刘文海询问了这位学子的姓名。
刘文海也低声告诉我这位青衫学子名叫-陈文正。
随着这位学子的讲述,学宫中原本有些紧张的氛围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松而热烈的讨论氛围。学子们不再拘谨,纷纷畅所欲言,各展才华。
就在考核还在俨然有序的进行时,俞家兵快步朝我走来,低声在我耳边说道“蒲甘在没有事先支会我国的情况下,派出了使团前来求和,使团走的比驿马还快,已经进入大理王都了。礼部尚书李达文正在接洽。”
“这蒲甘也是奇怪,第一次看到使团比驿马快的。”刘文海在一旁说道。
“那这里就有劳丞相了。寡人,要去会一会那蒲甘的使者了。”我微笑起身,在众人的恭送下离开了学宫。
我刚刚从学宫考核归来,心中还萦绕着学子们的蓬勃朝气与远大抱负。尚未在御书房中坐稳,便见礼部尚书李达文神色匆匆,疾步而入,行至近前,双膝跪地,脸上满是凝重之色。
“陛下,”李达文声音低沉,透着一丝隐忧,“今日蒲甘使者前来,名义上是求和,可那态度却是嚣张跋扈至极,实在令人愤慨。”
我微微皱眉,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李达文直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衣袖,缓缓说道:“那使者进入大殿,见到陛下的御座,竟不行跪拜之礼,只是微微拱手,言语间毫无敬畏之意。臣上前提醒,他却扬言说蒲甘国虽一时受挫,但实力仍不容小觑,此番求和不过是给陛下一个面子。”
我靠在椅背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心中怒火渐起。蒲甘国,此前依附吐蕃与我大理国多有纷争,如今也是战败才来求和,竟还如此张狂。
“他还说了什么?”我冷冷地问道。
李达文连忙回道:“那使者声称,求和可以,但条件必须由他们来定。他们要求大理国开放边境通商口岸,且不得收取任何赋税,还要每年向蒲甘国提供一定数量的粮草和布匹。此外,他们还提出要在大理国境内设立使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