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其他类型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190章 永字八法(2/4)
的员工去?

    “嗯,郑兄。你也先别着急,这事情我来想办法。”

    书法教学,最重要的是什么?

    读贴。

    从古人写的字中,能够参悟前人在写这个字是,笔墨转化的韵味。

    但光有读帖还不行。

    因为人的大脑是个奇怪的东西,大脑明明感觉我行了,但转化为对肢体的指令,脑子里的东西往往付诸于实践后就会变形。

    说白了,就是看会了,学废了。

    那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机械化训练。

    一遍一遍的临摹,且在书写过程中,有错误的地方能够即使改正。

    郑应昌的苦恼显然就在这里。

    陆慕贞书写时隔着屏风,郑应昌是看不到对方提按转折之间出现的书写错误的。

    比如写个“点”,学问就有很多。

    点在书法上分为左点、右点、横点、竖点、提点、撇点、仰点等等等等。

    就拿《兰亭集序》第一个字“永”的第一笔“点”来举例。

    这个点就是“右点”,右点在书写时,写出来是有讲究的——“三点一肚”。

    也就是说,这个点从落笔到收笔,要有三个明显的点,中间弦部要饱满,微微突出,像是一个吃饱了的肚子形状。

    写这个笔画,往往书写者会犯两个错误。

    第一种是从落笔第一个角,写到第二个角时,肚子已经出来了。这写出来的点就像吉他的拨片。

    另一种是等三个角写完,肚子却没有出来。这种又像野兽尖利的爪子。

    正确的写法是什么呢?

    笔尖按下后向斜下方点出,中间微微用力,利用笔肚受力弯折的角度,去自然形成肚子和第二个点,随即收力落下,最后回锋,保持这个点干净整洁。

    (这里的方法,仅是针对馆阁体而言,具体馆阁体写法,现存的资料已经不多,我这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结合现代二田楷书的教习方法臆想的。)

    所以笔尖从何处落笔,在中间时使用多大的力气,最后收笔回锋的角度,都是要老师在旁边时刻观察提点的。

    如果是一种书体的初学者,没有遇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