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概念?
陈凡通过想象,推断出当时曾子出口呼唤“小子”的情景,这其中的唏嘘叹息之声,在他的文中变成千呼万唤、语语惊心。
那种老师对学生的款款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让人见之动容。
更何况,陈凡并没有局限在身体这个层面上,而是推陈出新,由此想到人生的修行上来。
做人难,做好人更难,做一辈子好人难上加难。
文中用“惕然”二字告诫“门生弟子”,你们一定要好好做人,三省吾身。
从第三人称的写法,变成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效果?
对,没错,更有代入感。
在场几人看完后,后背都不禁冒了一身毛汗。
想象一下,若自己就是曾子临死前在床边听训的弟子。那此时的心里是不是就如同陈凡文中所写一样,又是难过,又是“惕然一惊”。
好的文章,就是要人感同身受,陈凡做到了。
洪升抬头深深看了一眼面前的小小童生道:“此题后更无一字,而神情微旨,正复缭绕不穷,文于言外传神,可称独绝。”
此言一出,不仅陈凡惊诧莫名,就是洪升身边的所有人都用惊讶地目光看向洪升和陈凡二人。
言外传神,可称“独绝”。
这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
尤其是从洪升的口中说出,那更不得了。
洪升虽然并没有为官。
但当年他可是会试二甲第二名,也就是那一科的前五,妥妥的科场尖子生。
而且回乡后洪升潜心研究义理,是闻名天下的大儒。
他能给陈凡这番评语,这说明什么?
说明陈凡的制艺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洪升这时候仿佛恍然大悟道:“难怪你要从安定书院出来,想来小友是要专心科场,无暇兼顾书院之事了。”
洪升的一句无心之言,让在场所有人脸上全都露出古怪之色。
首先是周良弼,他也不清楚为什么陈凡会突然从书院离开,但在他的印象中,陈凡是那种刻薄无学之人,离开也就罢了,省得耽误自家儿子的学业。
但文品如人品,周良弼此刻心如明镜,对面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