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很清楚,普通黑客盯上公安系统,不出三分钟就会触发行为识别监控。
但他不是普通黑客。
李易的指尖正飞快地在键盘上跳跃,屏幕上不断刷新的代码如瀑布般滚动。
他目光冷静,流程清晰,整个人像切换到了某种“战斗状态”。
然而,就在他搭建第一个模块,全国人口数据库模糊匹配系统时,脑海中忽然“咔哒”一响,像某个尘封已久的抽屉突然自动打开。
一串熟悉的代码段、模块结构、函数命名习惯,毫无预兆地浮现在他脑海中。
他愣了半秒。
那不是随便从哪学来的,而是他亲手写过的东西。
大量关于数据清洗、特征向量压缩、并行调用公安系统缓存接口的技术细节,不是模糊印象,而是像刚刚写完一样清晰。
代码和技术细节全都以一种几乎本能的方式呈现在意识中。
李易瞬间就明白了,他曾经做过这件事,而且肯定不止一次。
李易迅速调整了思路,不再从零写起,而是按照脑海中浮现的架构轮廓,重新构建出各模块骨架,再逐一填充逻辑细节。
这不是照搬旧代码,而是调用记忆中曾设计过的思路,加速重建的速度和稳定性。
他的效率陡然提升数倍。
几个小时才能打通的底层模块,现在一小时不到就跑通了。
不止如此,他还记起曾经在编写这个系统时,特意设计过一套防钓鱼钩子的识别机制。
它可以自动识别公安系统中故意释放的“高频敏感词陷阱请求”,从而动态切换伪装ip策略,避免触发行为监控系统。
不到两个小时后,一套原本可能需要几十人,至少半个月才能开发调试的模糊人脸识别系统,便已雏形初现。
李易看了一下时间,已经是凌晨1点多了。
李易没有继续,因为即便他之前设计过这些系统,也没办法在一个晚上就完成所有的系统搭建工作。
按照李易的估计,要完成前面的两套核心模块,再加上后台监控防钓鱼系统,至少需要不间断的工作20个小时。
李易也不急着完成,当即关上笔记本,上床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