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卷到新质变:破解发展困境的韧性生长之道
引言:当增长神话遭遇现实困境
在长三角某科技园区,凌晨两点依然灯火通明的写字楼里,年轻的程序员们正在为某个app的界面按钮位置修改第三十七个版本。这种看似荒诞的场景,实则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34;内卷化&34;困境的生动写照。当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5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跨越12万美元门槛时,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传统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已逼近物理极限,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压力与内部结构性问题交织,形成了特有的&34;转型期综合症&34;。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回望世界经济史,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后陷入&34;失落的二十年&34;,欧洲在福利主义与创新乏力间艰难平衡,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带来的社会撕裂,都印证着&34;中等收入陷阱&34;的普遍性威胁。但中国的发展故事注定与众不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既需要破解存量时代的增长焦虑,更要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积蓄能量。这种特殊的历史方位,呼唤着发展思维的革命性转变。
一、内卷化困局的形成机理与演化逻辑
(一)增长动力转换期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的内卷化现象本质上是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工业化中后期,当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市场饱和度提升、技术扩散红利衰减时,经济系统会自然进入精耕细作阶段。就像农业社会的&34;过密化增长&34;,企业为维持市场份额不得不进行边际效益递减的投入,这种低水平竞争既消耗资源又抑制创新某新能源汽车企业高管坦言:&34;我们现在不是在造车,而是在参数表的每个小数点后两位拼刺刀。&34;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错配加剧了这种困境。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与有效供给能力之间形成断层。统计显示,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人,但其海外购物支出仍占高端消费的60以上。这种结构性矛盾,折射出要素配置效率的深层问题。
(二)技术周期更迭中的转型阵痛
人类文明史实质是能源与信息的革命史。从蒸汽机到电力,从计算机到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