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分部队由于不忿于中央军嫡系可以渡江撤退,而他们却要正面突围。这种做法无疑是让地方部队吸引日军的注意和火力,然后让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安然渡江。
所以大部分守军都不约而同地立刻放弃阵地,向下关码头方向转移。他们认为既然唐生智安排了中央军在下关码头渡江,肯定会安排有船只以供部队使用。但是谁都想第一批渡过长江,谁都怕落到了后面就没有了渡船。于是每个部队都在抢速度,生怕落在了别的部队后面。从而也就加大了混乱的程度。
12月12日晚,宪兵副司令,代南京警备司令萧山令中将,带领所属宪警部队赶到江边,发现根本没有渡船可用。
萧山令只好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小股部队独立过江,没有渡船他就命令部队就拆房扎筏。而他自己则拒绝先走,坚决留下指挥部队和逃到江边的民众渡江。直到第二天日军骑兵追到江边时,萧山令中将亲自带领剩余的宪兵和日军展开激战,最后身中数枪壮烈殉国。
而其他撤退的部队大部分都沿着中山路涌向下关码头方向,但是要想到达下关码头就必须通过挹江门。而挹江门本来有三个门洞,但是由于防御要求,左右两个门洞已经被堵死,只剩中间一个门洞通行。
蜂拥而来的各个部队拥挤在一起混乱不堪,各方为先行出门互相推搡,互不相让。而在维持秩序的36师也跟各路作战部队发生了冲突,双方争执之下差点火拼起来。
成千上万的人拥挤在一起,踩死人的事时有发生。教导总队第一旅2团谢承瑞团长,这个曾在光华门和日军死战不退的英雄就是其中一个,他被上万乱兵拥挤在了中间,由于被人推倒就再也站不起来。
出了挹江门的部队本以为可以逃出生天的,结果人多船少,根本就上不了船。此时的长江就如一道生死线,过去了就能活下来。没能过去的就只能面对身后的二十几万如狼似虎的日军。
每一只船靠岸,最江边上的一群人就纷纷往上跳。有人被挤得掉到水里也没有人去管,等船上挤满了人还有几百只手死死抓住船舷想着在往上爬。
上了船的大声咒骂着不让开船的人,甚至有人开枪警告。船工也只能好言相劝,竭力把船撑离码头。许多不愿放手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