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人因此掉入河中。
牵招看到于羝根服装不一样,应该是个大人物,就找了把弓拉满,一箭射过去,正中于羝根的肩膀,于羝根掉入河中,生死不明。
最终,袁军重夺了渡口,不过,牵招所率,在兵力少的情况下突袭,虽然获得胜利,但损失极为惨重,折损四成左右,伤兵就有数百,拖累了全军。他担心黑山军再派大军前来,自己就挡不住,连忙传消息给袁绍,请求支援。
……
另一边,左髭丈八率军行军了三天时间,到达弯角渡附近。为不重蹈李大目的覆辙,他不急着去河岸,而是提前派斥候到弯角渡查探一下,很快就得到回报,袁军派一军队已经驻守在弯角渡的对岸,兵力约两千人。
原来,袁绍派大将崔巨业率两千兵力去镇守弯角渡,弯角渡距离袁军大本营要近,而距离北平要远。所以,崔巨业先率军到达,比黑山军快了差不多一天时间。
这下左髭丈八犯难了,他必须将渡口夺回才行,但他在易水南岸,不可能通过木桥过去攻击敌人,必须先过河再攻击。可是,他该怎么过去呢?
大军有负重,辎重肯定会没办法运过河的,但人可以。想了半天时间,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把人送到对岸的办法,那就是渡水腰舟。
所谓的渡水腰舟,是将渡水用的工具,寄于腰间,再借助这工具游过去。这个工具便是葫芦。在民间,借助葫芦过河,是普遍存在的。这时代桥梁比较少,几十上百里才会有一座桥,百姓要是走桥,需绕道百里,谁会绕?
葫芦熟了之后,外壳坚硬,中间掏空,在水中浮力大,借助葫芦,只需稍微会点水性,人就能游过去。
左髭丈八连忙派人到附近百姓家中去抢葫芦,折腾了一天多时间,居然收集到了一百多个。他又避开袁军的眼线,在弯角度北面十余里处找了个合适的岸边,借助葫芦将百来士兵送到了对岸,然后把葫芦送回南岸,再让其他士兵渡河,反复操作,折腾了一天时间,终于将将近两千士兵送到易水北岸。
随后他率这两千士兵悄然靠近渡口,准备突袭袁军。此时,崔巨业以为敌军要来夺渡口,只能过桥来夺,他紧紧盯着对岸,却没曾想,黑山军有两千兵力已经渡过了易水。
袁军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