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在我面前就不要谦虚了!”

    “说说你的总体设计思路,我之前拆解过你做出来的近炸引信的试验品,还是很有章法的。”

    于业在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最后的询问。

    “老师,我的总体思路还是您之前所说的多普勒效应。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两个做过讨论,利用目标自己产生的电磁信号是不现实的。

    于是,我就想到假如炮弹自己能够产生电磁信号呢?

    当炮弹自己产生的电磁信号在遇到障碍物的时候会被反弹回来,如果在炮弹内部有一个装置可以感应到,那么就可以产生感生电流。

    如果把这个感生电流放大的话,那就可以引爆这枚炮弹了。”

    张应简单的把整个设计思路讲了一遍,于业听得出来,虽然说的很简单,但是其中设计思路之精巧绝非一般人所能想出来的。

    事实上,在另外一条时间线上,英吉利这帮人完成了设计交给美国人以后,美国人召集了当时它们最顶尖的一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才把这玩意儿给造出来。在现在这个当口,还属于是最保密的顶尖武器,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拿出来使用。

    “再详细讲讲你的设计吧!”

    于业想再考校考校自己这位学生的水平,同时也给他展现自己的机会,年轻人总归需要有自己的锋芒的。

    张应一听这话,也有些兴奋起来,自己的得意之作要得到老师彻底的认可这才有意义。

    他直接从自己口袋里掏出来了一个还没安装的近炸引信,当场给于业展示起来了,一边拆解一边解释。

    “老师,你看,这个是我们用塑料做的引信外壳。最上边这根是我们发射电磁信号的天线,在它旁边一圈一圈的这个是感应线圈。

    中间的这个是一个玻璃瓶子,里边封装着硫酸,玻璃瓶子旁边的是我们自己化工厂里生产的硫酸铅和氧化铅材料。

    当炮弹发射以后,在炮膛里有巨大的加速度,必然会使其中的玻璃瓶子碎裂,这硫酸  会跟氧化铅以及硫酸铅一起形成一个化学电池。”

    张应一边拆解着引信,一边给于业演示。

    “哈哈哈,你现在不打算在炮弹引信里塞一个发电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