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当天,薛贻矩便被拜为吏部尚书,不久又升任御史大夫,成为了朝廷中的重臣。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春天,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唐帝决定禅让帝位,而薛贻矩则被委以重任,带着诏书前往大梁,与太祖商议禅让事宜。薛贻矩深知此次使命的重大意义,他全力以赴,极力称赞太祖的功德,并请求行北面之礼,以表达自己对太祖的敬仰和忠诚。太祖虽然谦虚地推辞不接受,但对薛贻矩的厚待却是不言而喻的。在受禅让的那年夏天五月,薛贻矩被拜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并兼任判户部,成为了朝廷中的核心人物。
第二年夏天,薛贻矩的仕途再次迎来了新的高峰。他被晋升为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并兼判度支,后来又迁升为宏文馆大学士,充任盐铁转运使,官职一路升至仆射乃至守司空。这些职位的变迁,不仅体现了薛贻矩卓越的行政能力和深厚的学识,更彰显了他在朝廷中的威望和地位。然而,尽管他身居高位,但薛贻矩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谦逊的心,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始终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在薛贻矩的仕途生涯中,他虽然没有留下特别显赫的事迹可以记载,但他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他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深厚的学识,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未曾改变。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充满了变数。后来,薛贻矩随从太祖从贝州返回时,不幸感染了当时的流行病。尽管他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和精心的照顾,但病情却日益恶化。十天后,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朝廷重臣在东京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