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取其疑啊。”赵匡明听后,觉得儿子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改变了主意,决定前往成都投奔王建。
然而,根据《欧阳史》的记载,赵匡凝在淮南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杨行密最初对他礼遇有加,但随着杨行密的去世,他的儿子杨渥对他逐渐变得不尊重。有一次,杨渥正在吃青梅,赵匡凝出于好心提醒他说:“不要吃太多,否则会引发小儿热。”然而,这句善意的提醒却被诸将视为对杨渥的轻慢。于是,杨渥将赵匡凝遣送到海陵,最终他被徐温所杀。这一结局,无疑为赵匡凝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惨的句号。
值得一提的是,赵匡凝生前酷爱收集书籍。当他失败时,杨师厚在他的府邸中获得了数千卷珍贵的书籍,并全部献给了太祖。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太祖的藏书,也见证了赵匡凝对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再来说说赵匡明的弟弟赵匡明。他字赞尧,从小便因为父亲的显贵而享受着优越的生活。他作为官宦子弟出身,曾担任江陵府的文学官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凭借着自己的军功历任绣州和峡州两地的刺史。当他得知哥哥赵匡凝上表推荐他为荆南留后时,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期待。然而,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在他还未到达荆南赴任之前,朗州和陵州的军队已经先占据了荆南城。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赵匡明并没有选择退缩。他率领军队前去驱逐那些侵占者,最终成功镇守在渚宫(荆南的治所)。
然而,天佑二年(公元905年)的秋天,当太祖已经平定了襄州并派遣杨师厚乘胜进军荆门时,赵匡明再次面临了生死存亡的抉择。他深知自己无法抵挡杨师厚的大军,于是带着全家族的人沿着峡江上溯逃往蜀地。在那里,他们得到了王建的热情接待。王建以宾客的礼节款待了他们一家,并给予了他们足够的尊重与关怀。等到王建称帝后,他更是任用赵匡明为大理卿、工部尚书等重要职位。在蜀地的日子里,赵匡明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他不再为战争而奔波劳碌,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治理国家、辅佐君王的事业中。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智慧,为蜀地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然而,岁月不饶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赵匡明也在蜀地度过了他的余生。他在那里去世时,心中或许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