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朱棣端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忧虑与思索。
朝堂之下,大臣们分成几派,争论得面红耳赤。
“陛下,如今边境敌军频繁骚扰,我认为应立即增派大军,给他们点颜色瞧瞧!”一位武将上前一步,慷慨激昂地说道。
“不可!”一位文官连忙反驳,“贸然增兵只会让局势更加紧张,万一引发全面战争,我们的国力怕是难以支撑。当务之急是派遣使者去谈判,寻求和平解决之道。”
“谈判?敌军狼子野心,岂会轻易罢手?他们就是看准了我们内部不稳,才敢如此放肆!”
武将不甘示弱,大声回应。
朱棣看着争吵的大臣们,心中愈发烦闷。
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拿不出实际有效的解决办法,只会让局势越来越糟。
这时,朱棣的脑海中浮现出方子言的身影。
他想起方子言之前在朝堂上的慷慨陈词,想起他对纪纲罪行的执着追查,想起他为朝廷和百姓着想的赤诚之心。
在这危机时刻,方子言或许是那个能扭转乾坤的人。
尽管之前劝方子言休息,可如今局势紧迫,已容不得半点拖延。
朱棣不再犹豫,当即下令:“宣方子言进宫!”
方子言接到圣旨时,正陪着陈凤燕和孩子在庭院中玩耍。
他看着手中的圣旨,心中隐隐猜到了几分。
陈凤燕也察觉到了异样,轻声问道:“怎么了?可是朝廷又有什么事?”
方子言微微点头,无奈地说:“陛下宣我进宫,恐怕是边境局势和国内的事愈发严重了。”
陈凤燕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但很快又镇定下来:“你去吧,我和孩子都支持你。只是你要万事小心,早些回来。”
方子言轻抚陈凤燕的发丝,又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小脸,然后转身,大步朝着皇宫走去。
方子言怀揣着复杂的心情,随着太监踏入御书房。
空气中弥漫着凝重的气息,烛火在高大的烛台上摇曳,将朱棣的身影映照得有些模糊。
“臣方子言,叩见陛下。”方子言跪地行礼,声音沉稳,却难掩内心的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