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一加入,便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与卓越的谋略,在诸多军政事务中崭露头角。
在商讨平定陇西薛举势力的策略时,众人各抒己见,场面热烈。
杜如晦却未急于发言,而是仔细研读各方情报,观察地图上的山川地势。
待众人言语稍歇,他起身指向地图,条理清晰地分析道:
“薛举盘踞陇西,其地易守难攻。但我军可先派小股精锐部队佯攻其侧翼,引其主力救援,而后以主力部队突袭其后方辎重营地。如此,敌军必乱,我军可乘胜追击。”
他的一番见解,逻辑严密,直击要害,令在场众人纷纷颔首称赞,李世民更是对他另眼相看,当即采纳其策。
果不其然,依杜如晦之计,唐军在战场上势如破竹,顺利击败薛举之子薛仁杲,平定陇西,为大唐巩固了大后方。
此役过后,杜如晦在军中声名鹊起,将士们对他的智谋钦佩不已。
而杜如晦并未因这一次的成功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勤勉,全身心投入到为大唐开疆拓土的事业中。
随着局势的发展,中原地区的王世充成为了大唐统一路上的一大阻碍。
杜如晦深知王世充狡诈多端,其麾下又不乏能征善战之士,此番战役必定艰难。
他与李世民等人日夜谋划,深入分析王世充军队的特点与部署。
杜如晦提出,王世充虽兵力雄厚,但内部矛盾重重,各势力之间貌合神离。
我军可采取分化瓦解之策,一方面对王世充的核心势力展开强攻,另一方面对其周边依附势力进行劝降,许以优厚条件,从内部削弱其力量。
在战斗过程中,杜如晦更是亲临前线,观察战局变化,随时为李世民提供应变之策。
当王世充的精锐骑兵冲击唐军阵营时,局势一度危急。
杜如晦迅速判断战场形势,建议李世民派出伏兵从侧翼突袭,同时命令弓箭手集中火力压制敌军骑兵。
在他的指挥下,唐军成功化解危机,反败为胜。
经过长时间的激战,王世充最终兵败缩在洛阳,一边死都不投降,一边和窦建德求援。
后来,李世民在虎牢关一战封神后,窦建德和王世充的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