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齐国故都八百年的兴衰变迁为基点,由雄浑厚重的历史陈列与特色鲜明的专题陈列组成,分为先齐文明、西周之齐、春秋齐国、战国之齐、秦汉齐风、稷下学宫、余韵传承等八个部分。通过实景沙盘与投影结合等新颖展示方式,动态演绎临淄城的繁华景象。
馆藏文物拥有文物 3 万余件,上展文物 4100 余件(套) 。镇馆之宝是战国时期的牺尊,仿牛形,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几何云纹,纹理间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饰 。其他文物还有郾王剑、雁足灯、金鐏、蹴鞠图谱、蹴鞠纹铜镜等 。
距离齐文化博物院,不远处则是管仲纪念馆,一座由历史名人孕育而生的灵源之地。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 公元前 645 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又称敬仲,史称管子。颍上(今皖州省颍上县管谷村)人。
管仲出身贵族,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维持生计,他与鲍叔牙合伙经商,但生意失败。之后,他做过微贱的商人,并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太子诸儿(即齐襄公)、公子纠和小白三个儿子。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后来,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密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于是和召忽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躲避。
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齐国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国夺取国君宝座。在公子小白成功登上君位(即齐桓公)后,管仲被鲁庄公擒住并送回齐国。但经鲍叔牙力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上卿、相国。管仲辅佐齐桓公从政治、经济、军事、民风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使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治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制定选拔人才的制度等,使得行政区域更加精细化,维护了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他主张富国强兵,发展工商、渔盐、冶铁等产业,并按照土地的好坏来征收租赋,增强了齐国军队的战斗力。
军事战略:管仲协助齐桓公推行“尊王攘夷”的策略,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