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鄣”“南鄣山”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浮江下”,曾登过庐山紫霄峰。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浮江,且寻阳出枞阳,过彭蠡,祀其名山川”,曾登庐山上霄峰。
公元前 126 年,西汉司马迁登庐山,将此山记入《史记河渠书》,这是 “庐山” 一词的首次出处。
在行政归属上,庐山历代沿革复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庐山属九江郡。随后其归属在淮南国、庐江国、豫章郡等之间多次变更。
三国时吴国孙权曾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使庐山一度属荆州管辖。晋惠帝元康元年,庐山随武昌郡隶属江州寻阳郡柴桑县,这一归属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宋朝初年,星子镇升格为县,庐山开始为两府两县所分治。
庐山的历史文化在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辉煌。那时九江地区星光熠熠,众多名人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如东吴孙策曾屯兵于此,大破庐江太守刘勋;孙权派周瑜操练水军于鄱阳湖、鞋山等处,而后周瑜在庐山脚下、鄱湖之滨搭将台,阅兵点将,出鄱阳湖联合蜀军,会战曹操,赤壁一战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此外,约公元 243 年,东汉末年名医董奉到庐山莲花峰、般若峰隐居,他治病救人,分文不取,只要求病愈者种杏,数年得杏树十万余株,其事迹后人用 “杏林春暖”“誉满杏林” 来赞颂。
历史上众多官人、文人、僧人、道人等都曾游历庐山,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有汉武帝、司马迁、顾恺之、王羲之、慧永、慧远、陶渊明、谢灵运、陆修静等;
唐代至五代,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在此留下诗篇;
宋代和元代,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朱熹等也与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明代的宋濂、刘基、王守仁、徐霞客等也曾到访;清代的黄宗羲、李渔等也在庐山留下了他们的故事。
庐山还是一座宗教文化丰富的名山,佛教、道教等都在此有重要的发展。例如,慧远在庐山创立了东林寺,推动了佛教华夏化的进程;白鹿洞书院则代表了华夏儒学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