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北宋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的地方。
这里因为周敦颐文化孕育出了灵源,然后围绕着纪念馆形成了灵源之地。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周敦颐曾在庐山北麓建濂溪书堂,并在这里写下了妇孺皆知的《爱莲说》。1073年去世后,后人遵其遗言,将他与母亲郑太夫人和夫人同葬于庐山脚下。
至明清时,墓葬规划已相当庞大,为“江洲八景”之一。后因战乱等缘由,墓区遭到严重破坏。1959年,濂溪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通过修整,当前现已建成了牌楼、门楼、濂溪祠、爱莲池等景点。
从周敦颐灵源之地出来后,夏先衍又带着众人去了陶渊明纪念馆灵源之地,这是由陶渊明文化孕育而生的灵源。
陶渊明纪念馆,位于赣省九江市柴桑区沙河街东北隅,为纪念东晋诗人陶渊明而建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馆址原是陶靖节(渊明)祠。该祠江南民居风格,1982年按原貌迁建于今址,祠内原有塑像、匾额、楹联、石刻得到了全面修复。修复后的陶渊明纪念馆分为陶公墓、陶靖节祠、归来亭等景点。
晚上众人就在九江进行休整,因为明天他们将要横穿整个庐山。
当晚研究出来路线后历忱雨交给了军区,明天将有一个车队带着他们横穿庐山。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被誉为“人文圣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其历史可追溯到 4000 年前,传说大禹曾到过庐山一带,汉阳峰上的 “禹王崖” 据说因大禹登临而得名。
最早关于庐山名称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尚书·禹贡》中:“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其中,“敷浅原”就是庐山别名。
《禹贡》之后的《山海经》又称庐山为“天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