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玖小说 > 都市言情 > 掌洞天福地,建人间仙国 > 第124章 拜水都江堰(4/6)
灵源之地,又是一座包含了水脉的大型灵源基地,这里的灵源通过水脉辐射到都江堰市市区。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两座灵源之地,使得整都江堰市灵气充沛。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都江堰水利工程,穿越千年,至今仍发挥着实际的功用。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古蜀多水患,成都平原尤甚。成都平原多雨,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岷江由北向南流过成都平原西侧,岷江水道相对成都平原大部海拔更高,是一条“悬江”。

    因此,岷江水患长期祸及百姓,侵扰民生,成为蜀地人民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江水初荡潏,蜀人几为鱼”,成为当时成都平原饱受洪水肆虐的真实写照。

    古蜀国先民曾为打通玉垒山、引水到成都做出诸多尝试。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条件具备。其修建直接原因在军事,根本原因是打通成都与岷江的水上联系,实现涝时防洪、旱时引水、兼顾航运。岷江在流经都江堰市时的特殊水文特性决定了引水口的选址。

    公元前256年,李冰担任蜀郡太守,率领部属实地考察后,确定在灌县玉垒山处修建引水口。他修建了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还开二渠沟通成都平原上零星分布的农田灌溉渠,初步形成都江堰水利工程规模巨大的渠道网。其中,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泄洪;宝瓶口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飞沙堰则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巧妙地设置了四六分水的比例,利用地形和水位差,枯水季大约六成江水流入较深的内江,而汛期六成江水从水面宽阔的外江流走,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刊刻在二王庙的“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八字治水格言,道出了都江堰的治水之“道”。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水害逐步得到控制,暴虐的岷江走向驯服,润泽西蜀大地2000多年,孕育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无论从地理角度还是历史角度,都堪称滋润“天府之国”2000多年的源头。

    都江堰建成以后,从根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