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朝代上的巨大落差让他产生了这种难以言喻的不适感。
“原来,那时的我已然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带入进了当时的朝代啊!”他喃喃自语着。
然后他自我批评,“实在不该以当下的价值观念来评判古代的历史。日后定当引以为戒,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和评价过去,以免陷入片面和狭隘的批判之中。”
作为后世的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各个朝代的时候,往往容易带着现代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去审视和评价过去的历史事件、人物或文化现象。
在那漫长岁月长河之中,历史宛如一部永远在书写的宏伟巨着,每一页都承载着时代的沧桑巨变与无尽故事。而这一连续不断的发展进程里,每个时代皆独具特色,面临着各异的艰难险阻、难得契机以及诸多束缚局限。
当我们回首往昔之际,务必怀揣一颗谦逊恭敬之心,设身处地去体悟彼时的社会大背景、文化氛围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过去,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
批判并不是历史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认识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架构及体制变革之脉络。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还可以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历史教会了华夏民族的发展之道。
历史是人文社会的载体,是人这个群体不断成长的见证与记录。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有自己的思想和立场。
又或者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文字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构建人类社会的基石。
人类社会的语言从何而来,人的思想和立场又从何而来?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中固有的,而是通过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获得的,从社会实践中来。
人的认识开始于感性认识,通过对客观外界现象的感知。随着实践的深入,感性认识的材料不断积累,当这些素材达到一定规模时,量变引发质变,一种更为高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