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三百多年以前从楚祖到楚肃王之间,历代迁徙路线及楚国国名来源,可谓是一部楚国史书。该篇字迹书写工整,文字结构紧凑,运笔流畅,笔画间呼应可见,十分具有动感。
缣文帛书
竹木制作而成的简牍,虽然易得但过于笨重,同时期还出现了一种质地轻软、便于携带的载体——缣帛。在帛上书写文字称为帛书。帛用于书写,源于春秋,盛于两汉,与简牍和纸等书写载体并存。
代表文物,鸭头丸帖
这幅是王献之的行草代表作,也是唯一的绢本传世真迹,内容为他给友人的一封便札,像现在通过聊天软件给朋友发的消息,只有两行 15 字。帖文内容:“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
从这一帖的语气来看,应当是有人已服用过鸭头丸,但感到效果不好,因此告诉过王献之这个情况,王献之服后,觉得果然如来信所说,所以回信约这位朋友明天聚会并向其求教。明末清初鉴藏家吴其贞曾称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纸书翰墨
缣帛书写价格昂贵,汉代纸张的发明,为书写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材料。书写材料的进步也使书写风貌焕然一新,不论是官方文书、私人信札,还是文人手稿、高堂大轴,使汉字书写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代表文物,兰亭序
王羲之的《兰亭序》,它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遗憾是原作无处可寻,图片展示的《兰亭序》墨本,是唐代冯承素奉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而成,原物藏于故宫博物院。
主要记录了晋穆帝永和九年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依照习俗、临水而祭,祓除不祥,即这篇文章里说的“修禊事也”。名满天下的谢安等文人雅士,以及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等41人,汇聚于兰亭。曲水流觞、赋诗咏怀。
一共写下了37篇诗作并汇集成册,大家一致推举王羲之写序,这就有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兰亭序》。王羲之写这篇文章时,已是51岁,书法风格臻于佳境炉火纯青,是他书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
全篇用笔如有神助,遒媚洒脱,逸气满纸,纵横开阖,万千变化,20个“之”字更是变化多样、各具形态,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