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箕形盆地,殷墟正位于盆地的出口处,面向的是一望无垠的豫北平原。殷墟还依偎着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洹河,这是华夏北方的一条小型水系。
中州省安阳,洹河之畔,青铜大鼎造型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岸边,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体上方“大邑商”3个甲骨文字格外醒目。以商代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向,通过抽象和演变,形成整体大气、简练有力的四方之形。
大家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将华夏守护之灵《商书》中商朝后期的历史文化脉络补齐,顺便完成根据商朝历史文化衍生而出的功法。想必在完成这座历史遗迹的考察之后,商朝的图腾玄鸟应该会像夏朝和周朝的图腾那样,诞生出灵智来。
3300多年前,商王朝建都安阳小屯村一带。随着商王朝的灭亡,这座曾经繁荣的都城也逐渐荒废,最终变成一片废墟,被淹没于地下,史称“殷墟”。
在殷墟被发现之前,商朝只是一个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的王朝。其中,最为完整地记录商朝历史的当属《史记·殷本纪》。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典籍实际上是西汉中期的作品,距离商朝的灭亡已经过去了千年。
在此之前,尽管也有一些传世文献提及过商朝,但这些文献无一例外都是西周以后才出现的。因此,如果没有对殷墟的发掘工作,那么商朝的历史恐怕仍将继续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
殷墟,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且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填补了殷商历史的空白,还通过发掘的大量遗迹和遗物,全面展现了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貌。
考古工作就像一座桥梁,将现实与想象紧密相连,把文献资料与遗迹一一对应起来,让书写在甲骨文上的人物有了血肉。
1928年,考古学家董作宾在安阳市西北郊小屯村挥出第一锹,拉开了华夏考古人持续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至今已近百年。殷墟,成为华夏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在一代代考古人的手中,“大邑商”的轮廓渐渐清晰。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商王朝的创立者称为“汤”,立国后传承17代31位王。文献资料显示,商朝建立后经历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