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守卫洛阳,另一个是坚决守护河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孟州)。
把堂堂的帝国东都白送给史思明,这事儿影响可大了,本方士气也会受重挫,不过多数人能明白其中缘由。说到底,李光弼手里那点人,咋可能守得住洛阳这么大一座城呢,倒不如把兵力收拢一下,用到更有用的地儿去。
不过李光弼可不这样想。他坚决主张退守河阳,也没心思跟韦陟说道理,索性用一句实在话,就把悲催的韦留守给顶回去了:
“要说分辨朝廷的礼仪,我光弼比不上您;可要论起军队打仗的事,您不如我光弼。”(《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第三十七》)
这话在不在理?那绝对是真理啊!要是一个文官比将军还明白怎么打仗,那要将军有啥用?然而像这类话,狄青、岳飞、戚继光、李成梁等人也想讲,可只能闷在心里头。为啥呢?自打唐朝灭亡以后,那就是“在东华门外考中进士的才是好男儿”的时期,粗俗下贱的武人啥也不是,咋可能比那高大上的士大夫更懂得打仗呢?
于是,李光弼那普普通通的一句实在话,过了两百多年后,便化作了武将荣耀的最后声音。让人只能满心惆怅地抬头望着,根本没任何机会能让其再次出现。
而他坚持退守河阳,一方面是凭借一位名将天生的直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李光弼心里的不情愿和委屈。
毕竟李光弼那可是史思明的命定克星、长久对头,要说在整个大唐,谁最清楚咋收拾这个挑起安史之乱的“史”,那确实得是李光弼。
安史之乱一爆发,史思明就凶巴巴地来攻打常山(就是现在河北正定),守将正好是李光弼。可史思明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没能把常山怎么样,还被李光弼和郭子仪联合起来戏耍,最后兵将损失不少,只好自己一个人骑马逃跑了。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又带着10万叛军攻打太原,没想到又碰到了老对头李光弼。这一回老李手里只有不到一万人的弱兵,但他没光想着困在城里防守,而是抓住机会主动出城去打仗,一仗就杀了7万多人,把史思明疼得不行,从此他就缩回范阳(现在北京西南),轻易不敢出来了。
得说在河阳之战以前,李光弼能够和郭子仪一同被称作大唐双雄,这主要得归功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