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到底收不收刘农为徒,余良现在还没有真正打定主意,他还在犹豫,主要担心的还是刘农的人品问题。
特别是上次刘农要拜自己为师的那套说辞,虽然打动了自己,但事后仔细一想,觉得肯定是有人教的,凭刘农的智商和情商,靠他自己去想,估计想破大天也想不出来。所以,在这件事上,自己必须慎之又慎。
通过刚才的试探,余良觉得刘农还算是一块儿学武的料,今后只要稍加点拨,进步会很快的。但是,如果刘农人品不行,不能真正改过自新,在道德品质上达不到自己的标准,那是万万不行的。
在余良的意识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人品永远是第一位的。
因为人品是一个人最大的底牌,是人生最好的通行证。无论一个人多么聪明、能干,背景条件多么优越,如果不懂得做人,人品很差,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大受影响,路只会越走越窄。相反,一个人品好的人,即使当下很穷,也依然会得到他人的赏识。
而且,人品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标准,也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基。现实的社会中,也许会有人因为你的钱财名利来靠近你,但当你落魄之时,真正值得依靠的还是你的人品。一个人品好的人,靠谱踏实,别人愿意交心,值得他人信赖,做起事来才有人相信。反之,一个人品极劣的人,处处想着算计他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待人虚伪做作,往往最后也不会得到他人的真心相待,更没人愿意信任他。
想着想着,余良想起了历史老师讲过的几个历史人物。
一个是蔡伦。虽然他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个人品行却备受争议。蔡伦为了攀附权势,设计陷害他人,最终导致自己的权势衰败,并选择了自杀。
一个是李斯。他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是秦朝一系列政策的主要策划者,但在人品方面却饱受争议。李斯的心胸狭窄,陷害韩非子,与赵高密谋篡改遗诏,导致秦朝的加速灭亡,最终自己也因谋反而身首异处。
一个是元稹。他是唐代着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以其才华横溢着称。然而,元稹的个人生活却备受争议,他为了自己的仕途放弃了初恋情人崔莺莺,最终也未能保持长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