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京城没什么太大的变化,繁荣的街景热闹依旧,街上有数不清的小贩在叫卖,顾记食肆每天都是客满的状态,如今食肆已经开起两条经营线,一条堂食一条外卖,不少人体会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美食后瞬间成了外卖的常客,视距离长短来收费,京城最不缺富贵人家,他们往往一点就得两个大食盒才能把东西装下,后厨的厨子们刀都快挥出残影,他们抡着特制的铁锅和铁勺快速把一道道的佳肴制作出来,再由着专门送外卖的伙计趁热送出去, 为此顾慕灵还特意购置五辆马车作为提高配送效率的工具。
用马车来配送食物的做法在京城引起一阵风潮,不少人都喜欢这种新颖的方法送餐,食肆的生意红火酒肆也不遑多让,不少夫人喝过葡萄酒后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味道,现在葡萄酒都是一推出就售罄,顾慕灵现在的身价可以用万两来计算。
这三年里赵言几乎都是在发展农桑,他培育的良种让水稻增产在原来的基础上增长三倍,尽管还比不上杂交水稻的产量惊人但已经非常可观,现在起码能让三分之二的百姓吃饱饭,这相较于过去已经是个极大的改变 之前还不服气赵言的人都被赵言的本事所折服,现在他们不敢说赵言是靠关系才有如今的成就。
不仅是改善良种,赵言还让工匠们制作出很多提高效率的农具,他扎根于土地认真搞创造,每一份政绩都是他努力得来的。
赵言现在愈发成熟,他管理工部越来越得心应手,不少翰林都希望能进入工部做事,现在工部的名额是众多翰林挤破头都想竞争的存在,杨逸之老是调侃赵言名人效应,刚刚从官田回来已经晒的通红的赵言满脸问号。
“赵兄,你不考虑收徒弟吗?”杨逸之对这件事感到好奇,要知道在朝中除去父子兄弟还有族人的关系比较靠谱外最靠谱的就是师徒关系,很多官员越往上走就会越注重培养徒弟,这算是一种投资,师徒之间的纽带天然就存在,杨逸之没收过徒弟但他爹有不少徒弟,这些年暗中给了他不少帮助,但赵言确实一直对这些事情都不太在意,处理完工部的之情下值后立马回家带孩子辅导孩子,应酬诗会从来就没有过赵言的影子。
“徒弟?”赵言反应慢了一拍,这件事他是半点都没有考虑过的,也从来没有人在他面前提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