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俊铖也淡淡一笑,对此却并不感觉什么意外,后世的中国为什么会选择走上红色的道路?因为自1840年以来,百余年间无数能人志士将每一条可能的救国救民之路都走了一遍,其他的路全部都走死了,只有这条路走到了最后。
对于如今立志反清的士林人物来说,情况又有何不同呢?自清军入关以来,能走的道路全都走进了死胡同,即便原本对吴三桂那些军阀还抱有幻想的,在吴三桂消极静坐、郑耿内斗之后,也该醒悟过来他们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了。
除了他们之外,如今成规模、有组织的反清势力,便只剩下红营这一家,他们自然会探寻红营的理念、观察着红营的动向,哪怕如今的红营还很弱小。
久而久之,有些人受了影响一起走上这条路。也就不奇怪了。
侯俊铖将军报、大字报等宣传物料通过黄宗羲的关系在江南张贴发放之时就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事,虽然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
“小顾先生,其实我当初让您把咱们的宣传物料带去江南,并不是为了影响那些官绅”侯俊铖将手里的番薯掰开,看着黄里带红的薯肉,笑道:“日日吃着白米的人,是很难忍受天天吃番薯的日子的,非得有大破大立的决心和意志不可,但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我相信那些官绅子弟中一定有这样的人,毕竟小顾先生您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我眼前,但这样的人终究只是少数,大多数的有一腔热血,衣食无忧的时候能帮忙嚷嚷两句、有人遮护的时候能帮着做些事情,可一旦真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了,他们能不能靠得住,谁也说不清楚。”
“小顾先生自己也说了,他们冲击府库、劫夺军粮,是因为他们有家族师长的保护,可若是没有这些呢遮护呢?凭借一腔热血,终究是走不到底的”侯俊铖啃了一口番薯,一边咀嚼着,一边在心里盘算了一阵:“不过小顾先生带来的这个新情况倒是提醒了我,红营也是时候在江南建立组织了。”
“这些被我们影响的官绅子弟不一定靠得住,但作为联合抗清的盟友还是可以的,红营要抽调一批骨干去江南建立组织,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做农户、矿工、家奴这些底层百姓的工作,建立讲学班、成立工农会社、联络能够合作的官绅豪商,并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