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应是已经猜到了吧?”
“猜是猜出了点,然俺只猜出了一管,且也不知这一管,俺猜的对不对。”
李善道说道:“长史请说。”
“将军,另两管之中的一管,是不是将军欲在俘虏到的兵卒身上,再作些文章?”
李善道赞道:“果然知我者,长史也。法律、定方,可知战前我为何令你两人,不得杀伤俘虏?我所为者,正在於此。……,贤兄、长史、司马,诸位,我打算等雨停后,便把俘虏到的张竖眼营兵士,尽数集中在城外,当着城上守卒的面,愿降我者,即与赏赐,不愿降者,给予些钱粮,释之而去,纵其还家,何如?”
刘黑闼拍手笑道:“好计策!好计策!”
于志宁十分赞同李善道的这第二管之策,抚须说道:“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将军此策是也。将军此策,既可收瓦解守卒士心之效,且深合圣人仁民之道,不伤天和。”
郭孝恪说道:“将军,第三管为何?俺却是思之再三,猜不出来了。”
“这第三管,就是晓喻利害,与城中守卒、百姓知。战前,定方送给来杨善会的劝降书,石沉大海,毫无动静,此不足为奇。料之,这些劝降书,城上守卒、百姓一定都是不知道的。如今,张竖眼营已被我军拔掉,正可借此战之胜,再次向城中劝降。只不过,这次劝降,重点就不是在杨得道、杨善会,是在守卒和城内的百姓了。”
郭孝恪问道:“哦,原来是劝降!将军意欲如何劝降?”
李善道看向于志宁、杜正伦、崔义玄等,笑道:“具体如何劝降,这就看诸位君子怎么写这道劝降书了。我有三个建议,请诸君参考。”
劝降书是文字工作,那肯定是于志宁等这些文吏的活儿了。
——一般的文字工作,杜正伦为掌书记,他一个人干就够了,劝降书同时也是一项政治工作,所以就得于志宁等也最好参与进去。这些,不用李善道说,于志宁等也都明白他的考虑。
便于志宁代表杜正伦等,说道:“敢请将军示下。”
“第一,这道劝降书,不是写给杨得道、杨善会的,是写给守卒将士、百姓们看、听的,不要搞得文绉绉的,遣词造句上,越浅显易懂越好,典故什么,一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