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乃史官记录习惯,放大失败,才能警示教育后人,可惜就算如此,萨尔浒还是一模一样的结局,历史一直在重复,人性也一直在反复。”
…………
注:土木堡,被人玩烂了,各种野史、阴谋乱上阵,奇葩猜测全都有。
很多人只知土木堡,不知过程,下意识以为英宗出内长城,刚走四十里就被伏击了,没法与这种印象流朋友说历史。
它是个变故,这不可否认,但也无法定性为阴谋。
非要较真的话,别说支撑阴谋的证据链,获利方都无法具体圈定,难以进行反证。
人人说文臣为争权,人人说文臣坑英宗,文臣是谁?死掉的王文和于谦吗?他们最终也是孤家寡人,这不符合阶级斗争维护‘领导’的原则。
从明朝官场大环境、结合人性选择来解释,也许更符合逻辑。
当然,这也是一种猜测,第一历史无法复原。
单从某个环节分析土木堡这种历史大事件,会把自己困在自我否定与自我催眠的思维旋涡中,得跳出来看。
作者这时候说土木堡,是为了与认真的读者分享,呼应接下来黄台吉的战争,呼应本书的主旨,再次叙述明朝官场的‘政治基因’。
明末走私与俺答封贡,土木堡与萨尔浒,这其中均有传承性历史脉络(您自己琢磨一下,历史中任何事件都不会凭空出现,每个人都能得出不一样的相关性,这就是读史收获)
任何朝代,把本朝所有大事件放一起,每个人都能发觉其中一些共性。
这种共性,就是本朝的兴亡因果。
也是史书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