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皇帝就算是个傻子,也会感觉到威胁。
反之,若这么多人被皇帝‘说服’,那就是‘圣君临朝’了。
徐弘基这时候通过东林二代领袖钱龙锡,责令他们别嚷嚷,先帮助皇帝清算阉党,取得信任再说。
毕自严,二十岁中进士,一直活在官场的夸赞中,称他年少有大才,善于综理复杂的经济事务。
这就是名声,官场活的就是名声。
毕自严天启元年巡抚天津,与袁可立护卫奥援,连任五年,成为重臣。
但他友人全是东林,也偏向东林党。不是东林的东林。
本来魏忠贤没动他,结果他一生顺风顺水,在东林与阉党血杀的关键时候,自持身份,插足党争,拒绝执行九千岁马政和财税改革。
结果当然是丢官了。
崇祯一上台,查看财政支出,发现中枢竟然每年有130万两的财政赤字。
皇帝还不知道,这是他任期最少的亏空,一心大展拳脚,寻找好官,找精通经济的大员。
徐弘基负责督缴南方税收,他有责任替皇帝解忧,这时候上奏,一口气举荐了七个人,天南地北哪里都有,看起来很公正。
别人夸的天花乱坠,毕自严反而一句话带过。
崇祯非常‘聪明’,其他人都没有实际功绩,只有毕自严做出过成绩。
理学大儒、阉党对头、身正言明、百姓爱戴、精通实务…
一身皇帝喜爱的属性,
召,必须召!
继袁崇焕在兵事上吹牛皮之后,毕自严在财政上吹了一个更大的,入朝既上书12条解决财政的具体措施。
崇祯大喜,这位一看就能做事,力排众议做户部尚书。
这时候,毕自严的朋友们突然反对他的财税改革,对他提出疑问,你这么多新政,若还不如魏忠贤收商税,不仅丢君子的脸,更丢皇帝的脸。
简单的激将法,毕自严中计了,亲自核查官屯地亩,按亩起科,裁减京卫冗兵冗费,打击虚报冒领、贪污侵吞…
半年时间,国家赋税收入增加了……22万两。
皇帝大喜,让毕自严执行改革。
这时候,他的朋友们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