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当时美利坚的孤立主义是一种思潮,在大部分国会议员和政界人士中,都甚为强烈,他们反对美利坚插手华日战争,担心干涉会损害庞大的美日贸易。
因此,美政府的“中立法”政策仍然未变。
美利坚政府通过“现款自运”政策声明,不通过贷款方式直接支援华夏,也不允许美利坚船只为华夏运输军火。
对于处于封锁中的华夏来说,这一政策无疑加剧了其困境。
相比之下,处于充足资金和无阻碍运输条件下的日国,依然能够从美利坚获得必要的军火与战略物资。
这种局面使得美利坚的“中立政策”实际上变成了对华夏的制约,而对日国的支持。
在“现款自运”政策的实施下,日美之间的军火贸易迅速上升。
根据日国工商省四十年的统计数据,三十七年到四十年间,美利坚对日军需品的贸易比率逐年上升,从三十七年的335增加到四十年的387。
具体到物资,美利坚对日军需品的出口占据了日国进口量的主导地位:煤油和石油制品占比高达6557,金属工业和机器为7709,钢铁和废铁为9039,飞机和零件为7962,汽车及零件为6467。
这些数据表明,在日国发动侵华战争的过程中,美利坚不仅未能阻止对日的军事物资供应,反而继续向日国提供大量战略物资。
美利坚在这一政策下的做法,显然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日美之间的贸易关系,尤其是在军需品和资源上的交流,成为当时美利坚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使得很多政界人士认为,在这个阶段,维护与日国的经济联系,能够保障美利坚在远东地区的利益,并防止日国与其他列强,尤其是德意志、苏联,形成过于紧密的联盟。
与此同时,华夏的外交也在面临着极大的困境。
作为战场上的直接受害者,国府曾向国际联盟提交了多次声明,要求国际联盟主持正义,呼吁全球制裁日国,停止对华夏的军事侵略。
然而,国际联盟的反应却让华夏国民失望至极。
联盟成立后的多年里,国际社会的诸多决策都被大国利益所主导,这使得华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