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临沂,阳光从云层间洒下,照射在沂河两岸的战场上。
西岸的国军阵地,此刻如钢铁长城般,静静矗立。
而东岸,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正源源不断地集结,河岸尘土飞扬,大战似乎一触即发。
在占领吕县后,日军迅速推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日照这一沿海要地。
但是,板垣四郎并没有在那里驻军,而是却将其移交给海军,显然是意在威慑海州的庞炳勋部,迫使其无力顾及核心战场。
而随着日军在吕县,日照都取得“大胜”,自然也打开了进攻临沂的通道。
板垣四郎的计划环环相扣,他深知分化国军,制造多点压力,是迅速实现战略突破的关键。
于是乎,日军第十三师团与第一零一师团除了直接攻往临沂外,还分兵袭扰蒙山南麓、炎城、海州等地,试图扰乱国军部署。
不过,这些袭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蒙山南麓的国军凭借地形优势很快将日军击退,进攻炎城的日军更是大败而归,被张治忠指挥的部队打得溃不成军,伤亡数百人。
当然,这些局部失利,小小挫折,并没有动摇板垣四郎的信心。
他冷静地整合情报,调整部署,灵活调动手中的三大主力师团。
第五师团、第一零一师团主力进驻沂河东岸,控制了渡河的关键区域,而第十三师团主力则推进至临沂北部,与国军展开对峙。
此时,在临沂外围,日军已基本完成了部署。
春寒料峭,山风裹挟着寒意吹过板垣四郎的指挥部。
而他则是站在一处高地之上,双手握着望远镜,注视着沂河对岸的国军防线。
那里的国军防线井然有序,从城镇到村落,从河滩到城墙,每一处都被利用得恰到好处。
“不得不承认,陈望确实是个难缠的对手。”板垣四郎低声自语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掩饰的惊叹和欣赏。
他放下望远镜,朝身后待命的参谋摆了摆手,参谋立刻将手中捧着的航拍侦察照片递了上去。
板恒四郎拿过照片,一张张地仔细端详了起来。
照片上,沂河两岸的阵地分布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