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初,深圳一家公司找到叶文贵,希望展开合作,并计划投入5000万的先期资金。
但合作最终被叫停了。
因为对方想把电动汽车变成深圳和温市共同开发的项目。
当时,温市的领导觉得电动汽车是四十年来温市最重大的科研项目,不能白白便宜深圳,所以不同意继续合作。
一年后,美国电动汽车专家凯勒慕名来到温市。
但这一次又没有成功。
因为叶文贵坚持合作生产的汽车要挂叶丰牌。
而凯勒表示,挂叶丰牌的话,进不了美国市场,只能遗憾放弃。
叶文贵之所以敢拒绝凯勒,主要是因为其觉得温市方面一定会在资金上给自己支持。
但最终,叶文贵没有得到期望中的支持。
1994年秋,最高车速109公里,充电3小时,续航200公里的叶丰概念性混合动力汽车诞生时,叶文贵已经负债1000多万。
这一刻,叶文贵终于意识到,要真正把电动汽车商品化,即便是小批量生产,也至少要5到10亿人民币的投入。
由于找不到愿意投那么多钱一起赌电动汽车未来的人,1995年5月,研发资金彻底中断。
叶文贵正式结束了传奇的造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