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战略规划,从地理环境到军事部署,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另一边,苏轼却头脑发热。他觉得此次殿试,应直言不讳,方能展现自己的才学与担当。
于是,他在考卷写道,嘉佑帝庆历时期的“庆历新政”。
本意是整顿吏治、提升行政效率、实现富国强兵,结果却草草收场。
他指出变法太过急切,导致一些政策未能落地生根,反而引发诸多问题。
他的言辞犀利而直接,毫不掩饰自己对“庆历新政”的看法。
西夏立国,朝廷竟没有防范未然,致使边疆隐患大增,损失惨重。
他对朝廷在西夏问题上的失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朝廷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对边疆的防范。
大周朝需要整顿西疆军事,加强对西夏的防御。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加强军事训练、增加军事装备等,希望能够引起朝廷的重视。
甚至,他还提到登州水军耗费太高,长此以往,恐有穷兵黩武之隐患,希望朝廷能够节省开支。
他的观点虽然有些尖锐,但却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担忧。
苏辙则相对沉稳。
他适量指出大周朝庸官冗余的弊端,提出应适量控制官员数量,提高官员办事效率,如此,方能使朝廷政令畅通,国家繁荣昌盛。
他的分析客观而深入,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务实精神。
徐坤,深知拍马屁的重要性。
他在试卷上,对嘉佑帝继位以来的各种政策夸得天花乱坠。
但凡出现过错,他便推脱是下面臣子蒙蔽圣上,将嘉佑帝描绘成一位圣明无过的君主。
他的言辞虽然有些夸张,但却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心态,他们为了迎合皇帝,不惜歪曲事实。
章惇出身江南路,深知海贸对大周朝的影响,他主要从经济方面来论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开源节流,大力发展农桑以及工坊,增加对外贸易,从而提升大周朝赋税,从而达到富国强兵。
他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看到了海贸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