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士开始纷纷投奔高要所在的南境。
起初的时候,对于这些前来投靠之人,高要倒也还算以礼相待。可谁曾想,这些人竟然无一不是将高要当做当年六国的国王一样对待,思考问题的方式还留在当年,
不仅如此,他们还提出诸多要求,希望高要能够赐予他们相应的优厚待遇,诸如肥沃的田地、宽敞的房舍以及显赫的官职等等。这可真是快要把高要逼得无法忍受了——这些人刚来就狮子大开口,索要各种各样的待遇和财物,甚至扬言只有高要先满足了他们的条件,他们才肯真正为高要尽心尽力地效命。而且一个个还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仿佛自己有着天大的能耐一般。面对这种状况,高要又怎么可能会一直纵容迁就对方呢?
高要本身,对人才的渴望那可是出了名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简直就是求贤若渴到了极致!但高要可绝对不是那种傻乎乎、没心眼儿的人,随随便便就弄回一群把自己当大爷还要好生供养着的家伙们。像那些连当下局势和形势都看不清楚的人,贾正旭才不会纵容他们呢。正是因为如此,后来才有了针对百家之人所立下的一系列规矩。
按照规定,不论属于哪一流派的人,都能够在南境安安稳稳地住下来,并在此长期停留。不过呢,有一点却是明令禁止的,那就是绝不允许他们在这里开设学堂之类的教育场所,更别提招收学子了。
毕竟,如果高要真的毫无顾忌地随意招募这些人进来,那不就等于是自己给自己脸上狠狠地扇了一巴掌吗?那一直跟随他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大臣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只是事态随后竟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转变。就在商山四皓向高要提出相关建议后,尽管心有不甘,但高要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万般无奈地选择放宽了起初严禁这些人招揽学子的严格限制。
这其中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那便是需要顾及商山四皓的情面。这些人的确是被高要凭借强硬手段强行掳至此处的。可历经这么多年来的风风雨雨,他们着实全心全意地为高要出谋划策、教导人才,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因如此,无论从情感角度出发,亦或是基于事理层面考量,高要都深刻意识到,这个面子无论如何都得给予对方十足的尊重与保留。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