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这无疑大大削弱了整体的防御能力。一旦某个部位出现疏漏或防线被突破,整个城池都有可能陷入危局之中。所以,对于高要来说,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部署兵力、最大限度发挥城墙的防御作用,并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
在古代,每当行军打仗之际,不管是规模宏大的大战役,还是零星的小规模冲突,其战场选址往往都聚焦于关键的城池或重要的关卡。通常来说,这些城池大抵都是郡治所在之地。之所以如此,实乃因这类城池具备着极高的防御能力。它们不仅城墙高耸、坚厚无比,而且城中还能储备大量的战略物资。正因如此,有的时候,单单攻打一座城池就可能耗费数月之久,甚至长达半年乃至一年的时光。
反观那些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基本上很难成为大规模战斗的主战场。个中缘由其实很简单,一旦遭遇敌军重兵压境,即便城内军民奋起抵抗,但由于实力悬殊过大,最终也不过只是徒然地拖延一些时间,白白折损众多将士罢了。
所以呢,在不少古代的战争场景里,尤其是身处乱世之时,许多县令都会明智地做出抉择——主动向强大的一方投诚。他们这么做倒并非全然出于贪生怕死之念,而是想要借此举动来保护城中百姓和麾下士卒们的身家性命,同时也能保住自己的官身地位。毕竟,对于他们而言,跟从哪一方势力似乎并没有太大区别。
当然啦,以上所述情形大多出现在乱世当中。若是处于和平年代,局势自然会有所不同。那时,各地官员或许更注重维护朝廷的统治秩序以及自身的声誉,而非轻易地选择投降妥协之路。
高要那时毅然决然地决定直接对乌伤县发起正面强攻,其原因无他,唯有一个“急”字!若重新筹谋、布置一场全方位的进攻,那所耗费的时间必定会延长。即便真的实施全面进攻策略,进攻的速度也未必会比这种进攻来的要快。况且,高要有十足的信心能凭借此役一举攻克乌伤县。然而,此前坚守乌伤县之人乃是为了拖住楚军前进的步伐。
可眼下局势已然逆转,攻守双方角色互换,楚军摇身一变成了攻击者,而高要这边则沦为了防御者,如此一来,巨大的压力便如泰山压顶般径直朝着高要袭来。其实,高要又何尝不知晓乌伤县难以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