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下起伏,精准地将挡板上的秧苗插入泥中。
轮子每转动一格,秧苗就稳稳地插下一次,速度快得惊人,而且整个过程中,人都无需弯腰,轻松又省力。
李有福全神贯注,一边模拟着人在水中行走的速度拉动插秧机,一边仔细观察着插秧的情况,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随时准备对插秧机进行调整。
试验完第一款,李有福马不停蹄地开始制作第二款简易插秧机。
这一款同样是将秧苗放置在木板上,操作方式却有所不同,需要一人左手拉着插秧机向前走,右手则不断拉动插秧的木齿,一上一下地完成插秧动作。
经过一番测试,李有福发现,第二款插秧机虽然操作起来更耗费体力,但速度上却略胜一筹。
若是操作的人手脚麻利,二十五分钟到三十分钟就能插完一亩地,而第一款则需要三十几分钟。
两款插秧机各有千秋,李有福心中暗自思量。
第一款省力,对使用者的操作要求不高,无论谁上手,速度都相差不大;第二款则更考验使用者的手脚协调性,手脚快的人能发挥出它的最大优势,插秧速度更快,手脚慢的人速度则会稍慢一些。
这两款插秧机若是能投入生产,必定能给上河村带来巨大的变化。
他脑海中迅速浮现出一个合作的方案:让上河村的家具厂负责生产木料部分,轧钢厂负责生产铁器部分,最后在轧钢厂进行组装,再面向全国销售。
如此一来,既能发挥两个厂的优势,又能实现互利共赢。
至于利润如何分配,那便不是他需要操心的事了。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体验到插秧机的便利,李有福又制作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插秧机。
这四个插秧机虽然全部由木头制成,没有铁器部件耐用,但用来试验和日常使用还是绰绰有余的。
他将四个插秧机从空间里取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房间里,这样一来,别人就会以为这些插秧机是他平日里在家慢慢制作的。
李有福先将其中两个插秧机搬到三轮车上,每种款式各带一个,准备送到稻田边给村民们试用。
他开着三轮车,一路风驰电掣,引擎的轰鸣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