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地出兵朝鲜,只有两条路可以走。

    一条是西边的镇江堡越过鸭绿江,抵达朝鲜平安道的义州。

    万历年间的抗倭援朝,李如松率领大军走的就是这条路。

    另一条路在朝鲜北面的咸镜道,大明建州左卫一带。

    壬辰倭乱时,日本人在攻下开城后兵分两路。

    西路路向继续北,进攻平安道。

    东路军向东北进发,攻打咸镜道。

    按照日本的计划,他们在攻下朝鲜后要兵分两路进攻大明的辽东。

    结果在进攻平安道的西路军失利,东路军为了不被明军截断后路,只能撤退与西路军汇合。

    现在

    李定国既有向导引路,也有地形图相助。

    让他当先锋攻打平安道,应该会轻松许多。

    想到这,黄得功开口询问:“出兵朝鲜是一场硬仗,诸位觉得该怎么打比较合适?”

    众人立刻低声讨论起来。

    讨论了一会后。

    所有人都认为应该分兵两路。

    东路从建州作为入朝,西路从镇江堡入朝。

    但是在出兵顺序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争议。

    李宪忠觉得应该同时出兵。

    东路军牵制建奴主力,西路军则快速前进拿下平壤后立刻向东,截断建奴退路。

    前后夹击之下,建奴必然全军覆没。

    刘肇基则认为西路军先出兵,在建奴反应过来之前拿下平壤,断掉建奴退路。

    这时候再出动东路军,形成前后夹击的局面。

    二人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黄得功摆手示意安静,问李定国:“李总兵有何良策?”

    “我觉得诸位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

    “什么意思?”刘肇基和李宪忠同时看了过来。

    李定国没有在意,继续说道:“据建奴降兵降将说,建奴逃兵问题十分严重。入朝之初他们有近一万五千的兵力,现在总兵力已经降至万人左右。”

    “我军有多少兵马?六万!”

    “咱们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没必要和建奴玩谋略,大军直接横推过去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