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镇南日报》全文转发报道之后,刘弘毅就料到这事没有那么容易“落下尘埃”。
可能,需要提前筹划工资改革的问题了。
尽管已经从各种渠道传来消息,有不少大人物对他们这个做法表示反感,但刘弘毅倒也并不如何惊慌。
因为在他的记忆之中,工资改革也就在这几年了。
建国之后,我国的工资制度,经过了好几次大的变革。
最开始的几年时间,主要是实行供给制。建国初期,经济基础薄弱,部分机关和军队延续战争时期的供给制,以实物分配为主,在城市和企业,则逐步推行货币工资制度。
那个时期,供给制主要是强调平均分配,城市和企业的货币工资制度,则按岗位和技术水平分级。
从1956年开始,国家废止供给制工资制度,全面建立统一的等级工资制度。
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按照行政级别定薪酬。而在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则推行八级工资制,工人按照技术等级划分工资标准。
此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工资增长几乎停滞,奖励制度被批判为“物质刺激”,平均主义倾向加剧,工资调整基本不再进行。
当时主要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政策,通过压低工资水平实现全民就业。
虽然有效地解决了就业问题,但不可避免的导致劳动积极性下降。
干好干坏一个样嘛,那谁还愿意下力气干活呢?
这就是著名的“大锅饭”。
某时期结束之后,极少数行业恢复了奖金和计件工资,但整体上仍然还是继续之前的等级工资制度。
在此之前,刘弘毅一直都很小心地避免卷入“理论之争”。
最主要的就是这个东西,没有标准答案。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刘弘毅奉行一个行事原则:多干活少讲话。拿出实际的成绩来,“堵”别人的嘴。
但是现在看来,至少在工资改革这一块,这个办法恐怕是行不通了。
想要在干部队伍之中调动积极性,打破大锅饭,拉开待遇差距,就势在必行。而现在,他必须为自己这个动作,打造一